首页 资讯 科技 财商 汽车 文娱 家电 生活

9月15日,“大道不孤——2024年度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墨有心香·贾广健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111室举办。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主持。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孙克,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美术》杂志原主编王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学者、艺术家刘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杨惠东,《中国书画报》社社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路洪明,天津美术学院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孙飞以及此次展览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名誉所所长贾广健出席研讨会。

陈明(研讨会主持人、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

“墨有心香·贾广健作品展”是中国国家画院系列展“大道不孤”系列的第28场展览。这一系列展览旨在展现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们以艺传道、以艺接力、志同道合、薪火相传的精神。

本次展览的艺术家贾广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名誉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天津画院院长和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他的艺术创作个人风格鲜明,笔墨语言独特,是当代中国花鸟画领域的重要代表。

贾广健的花鸟画在秉承传统基础上,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工笔技法与现代绘画技法相融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花鸟画风格。在贾广健的花鸟画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由工向写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并非突兀的变革,而是温和的、渐进式的改良和发展。他的工笔画创作,尤其是工笔重彩画,巧妙地吸收了现代绘画的语言和色彩,将现代绘画的手法与传统笔墨语言、没骨画法及工笔技巧完美结合,形成了清雅高逸、单纯绚烂的艺术风格。而近期所创作的大写意花鸟画,在形态上更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笔墨语言由清秀雅致转变为浓厚深沉,艺术空间也更加趋于意象化。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以及线条的巧妙穿插,他的画面充满了写意的内蕴,风格上也更加浑厚粗犷。

无论是工笔重彩还是泼墨大写意,贾广健先生的花鸟画创作都始终围绕着人的志趣、情操和精神这一核心旨向。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画面所带来的一种摄人心魄的感染力。这种艺术的感染力既是他深扎传统、多方吸取所获得的丰硕成果,也是他长期为人为艺、为学为师执着追求的必然结果。

于洋(研讨会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

细读贾广健展览的自序,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与深沉感叹,仿佛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展开。此次展览,他不仅将其代表作品《秋籁无声》进行了复制展示,更展出了诸多主题性创作,从山水人物到日常风物,每一幅作品都透露出贾广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展览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贾广健对传统花鸟画的精湛继承,更能感受到他在守正创新道路上的不懈探索。正如各位老师所言,在当今写意花鸟画坛,特别是京津画坛,贾广健以其深厚的学院教学背景和对古人传统的深入学习,成为传承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上迸发出无尽的激情与感召力,更以其实践深刻影响着新一代的青年艺术群体。

贾广健的艺术风格,源于明清写意花鸟画和没骨花鸟画的传统,尤其是陈淳大写意笔墨的韵致,在他的画面中得到很好地展现。然而他并未止步于对传统的模仿,而是“师古而不泥古”,在风格的逐渐衍变中渗入了自己的性格特点。无论是乡间的藕节、秋瓜,还是故园的红花、墨叶,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一种独有的趣味,展现出他对自然生活的细腻观察和艺术的深入理解。

写意绘画的难点在于一笔下去就要蕴含丰富的笔墨韵味,透射出深厚的人文精神。贾广健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他一方面继承古人的优良艺术成果,在“笔笔有出处”的笔墨面貌中呈现意趣;另一方面则化古为我,将传统的笔墨精神经过自我内化之后,输出于写生与创作的过程中。这种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近些年来,贾广健在风格和题材上做出了许多延展。他聚焦于桌几茶案上的文玩,描绘都市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物件,并尝试在传统花鸟画的物象中融入新的元素。这种创新不仅使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也为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他还十分讲究图式的变化呈现,在继承传统花鸟画章法语言与形式构成的同时,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设计理念和形式表现。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传统花鸟画的韵味,又富有现代感与时代气息。

多年来,贾广健在艺术追求上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与执着,他长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断内化与推进笔墨的格调与情趣,使得他的艺术之路愈发宽广、充满生机。从“京津画坛”地域文化交融的角度来看,贾广健不仅是天津画坛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写意花鸟画坛的代表性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与贡献,不仅为天津画坛增添了光彩,也为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孙克(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

中国画,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时常被置于现代与传统的交汇点上进行审视。有人担忧其已至穷途末路,然而,从现实生活来看,中国画坛依旧生机勃勃,画家们的生活状态良好,创作热情不减。问题的关键在于,画家个体是否面临危机,而非整个中国画领域。

提及年轻一辈的画家,贾广健无疑是个中翘楚。他功底深厚,成就斐然,这无疑是值得祝贺的。贾广健的作品,无论是大型画展还是平日里的创作,都能充分展现他的艺术才华和辛勤付出。作为天津画派的代表之一,他与何延喆、霍春阳等画家一道,共同维系着京津画派的传统与联系。在孙其峰先生的教导下,贾广健等画家得以接触并学习北京老画家的艺术精髓,这使得他们的学问根底更为扎实。

贾广健作为孙其峰先生的再传弟子,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技法上刻苦钻研,书法造诣颇深,这为他的绘画增添了别样的力度与格调。他的花鸟画尤为引人注目,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更在光与色的运用上独树一帜。在中国花鸟画领域,能够如此巧妙地处理光与色的画家并不多见。贾广健注重写生,将真实自然景观融入作品之中,这一传统在现代花鸟画中已不多见。

北京画院的徐聪佑、王雪涛等老一辈画家,分别在没骨花卉和大写意派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们的艺术特点在于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表达,以及技法上的独特见解。贾广健在继承这些传统的同时,也不拘泥于一派,而是广泛涉猎各领域。这种广阔的心胸气度,使得他的艺术道路更加宽广。

花鸟画作为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人对客观事物的体会和对美的追求,更蕴含了诗的情趣和人生的精神追求。在贾广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闲适的意境和美的表达,体现了中国人在山水花鸟方面传达的意境和追求的内心世界。

然而,贾广健的艺术之路也并非完美无缺。如何在雅与俗之间找到平衡点,追求雅俗共赏的同时做到艳而不俗,是他面临的一大难题。这需要依靠修养的积累和艺术的感悟。同时,评论家在面对画家时,也应以推动艺术发展为己任,而非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好的评论家应该能够发现并推广有潜力的画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助力。

总的来说,贾广健作为中国画坛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作品和艺术追求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思考。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我们期待着他能够继续努力,为中国画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年轻画家能够像贾广健一样,坚守艺术初心,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画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墨有心香”这一主题,深得我心。贾广健的花鸟画,在众多作品中独树一帜,其独特之处在于画中有“花心”与“花根”。这里的“花心”,不仅指画面中的花卉之心,更寓意着画家的内心世界;而“花根”,则是他画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同时画藕与荷花,有时单独画藕,强调万物之根的重要性。在绘画中,根性意识往往被忽视,但贾广健却将其巧妙地融入作品,使得每一幅画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初心。

我特别欣赏贾广健的“行稳致远”这四个字。他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与“鼎立”,一基一鼎,认为没有坚实的基础,就无法支撑起艺术的殿堂。可谓厚积在手,一鼎高举。在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学中,他成功地把握了人才培养的这一规律。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具启发意义的。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年轻朋友们往往过于急躁,而忘记了艺术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贾广健的专题片让我印象深刻,他一笔一笔地勾勒,起笔与收笔之间,起承转合掌握得恰到好处。他的白描技艺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他有京津艺术的文脉,有天津美术学院的花鸟画教学体系,他基础打得好,才走得远。

贾广健在山水、人物、花鸟等领域都有所涉猎,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的书法有手札般的自如,虽然不似专业书法家笔笔有出处,但笔墨间流露出的韵味却让人难以忘怀。他的山水扇面画更是别具一格,有点线面的自如组合,比重形似者有味。

对于贾广健的艺术创作,我建议他:增加力度和厚度,尤其是写意笔墨。他的画作已经相当出色,但如果能在这方面再下一些功夫,相信会达到更高的境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违背他的艺术个性,而是要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魅力。

贾广健的工笔、没骨与写意画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得益于他在工、写两者之间的巧妙融合和不断探索。如何在工笔中融入写意精神也是未来的课题。他的经验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艺术之路是永无止境的。现在许多画家正面对“老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走得更远、更高,愿与君共勉。

王仲(《美术》杂志原主编):

观赏贾广健的画展,我深感愉悦,仿佛步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艺术世界。他的画作不仅面貌丰富,而且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在展览上,群众的反应是检验画家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贾广健先生的画,无疑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贾广健的艺术态势令人钦佩。他的作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不断展现出新的面貌和深度。这种放松而发展的态势,使得他的画作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吸引力。与那些过早形成固定风格、陷入商业招牌泥潭的画家不同,贾广健先生更注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和艺术的不断探索。

天津作为花鸟画的重镇,为贾广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汲取了天津花鸟画的精髓,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贾广健的画作中,既有工笔的细腻入微,又有小写的洒脱自如,还有没骨的沉稳厚重。同时,他也不乏挥洒的大写意之作,展现出全面的艺术才华。

天津的花鸟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张兆祥到贾广健,五代花鸟画家的传承,使得天津的花鸟画派系得以延续和发展。贾广健先生作为其中的一员,不仅继承了前辈们的优良传统,还勇于创新和突破,为天津的花鸟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贾广健的画作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基础,但花鸟画的创作并非易事。要画出既有深度又受群众喜爱的作品,需要画家具备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贾广健先生正是这样一位画家,他的画作既具有艺术价值,又深受群众喜爱。

对于贾广健的未来发展,我充满期待。他已经60岁,但艺术之路仍然漫长且充满可能。我相信,他将继续吸收各大画派的优点,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创作出更多具有经典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作品。同时,我也希望他能够在保持自己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作品的力度和厚度,使画作更加具有交响乐的架势和内涵。

最后,我要预祝贾广健在未来能够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相信,凭借他的才华和努力,他一定能够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贾广健的花鸟画艺术,在当代中国画坛中独树一帜,尤其在写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探索案例。面对当前中国画坛工笔盛行、大写意缺失的现象,贾广健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他不仅在工笔、没骨小写意上有所建树,更在大写意上展现了深厚的造诣,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贯穿其中。

写意,作为中国画的核心精神,既是一种画法,也是一种艺术追求。贾广健深谙此道,他通过新的构图、笔墨和色彩,营造出新时代新的意境,展现了写意精神的无限魅力。他的工笔花鸟画,如《秋籁无声》,在细腻入微的描绘中透露出诗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艺术享受。

贾广健的艺术之路,可以说是一条不断探索与融合的道路。他从小学习中国画写意,临摹青藤、李苦禅等大家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写意基础。后来,他又跟随孙其峰学习花鸟画,进一步深化了对写意的理解。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转向了工笔,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没骨画法,更是将工笔与写意完美融合,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既精致又空灵的韵味。

在贾广健的代表作《溪塘过雪》《藕花秋雨》中,他巧妙地将工笔、写意、没骨三种画法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层次丰富,浓淡虚实相得益彰。这种画法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也为中国花鸟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他的“荷塘”系列作品,更是将淡雅、高逸的意境发挥到了极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恽寿平的《南田画跋》对贾广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中汲取了“以简约为贵”“追求高逸风格”等理念,使自己的作品在简约中留有想象的余地,营造出淡雅、高逸的意境。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他的工笔和没骨作品中,也贯穿在他的大写意作品中。

然而,艺术之路总是无止境的。贾广健的作品虽然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仍有提升的空间。有人提出他的作品缺乏力度和厚度,笔墨的运用还有待加强。对此,我认为他可以在保持自己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使作品更加有力、有厚度。尤其是在大写意的荷花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粗直的线条,与曲线相结合,形成画面阳刚的氛围,使作品更加完美。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贾广健的画一下讲不完,我从几个关键点上,提炼出那些给予我深刻启发,同时也是他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长处:

首先,贾广健的认真态度,无疑是他艺术成功的重要基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人追求速成,而我自己也常因缺乏耐心而难以深入。但贾广健不同,他对待每一幅画作,无论是起草还是最终成稿,都倾注了极大的认真与专注。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构图上,更渗透在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中。回想起齐白石老先生的创作,他亦是如此,写字前先以尺子量度,再行书写,这份认真同样是他成功的关键。曾经荣宝斋请白石先生题写“发扬民族传统”,他反复书写了一个星期还不满意,后来他让李可染先生帮他买《天发神讖碑》,反复临写了两天才将这次题写完成,这也再次证明了认真的重要性。贾广健的认真,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自己艺术生涯的负责。

其次,贾广健的实在与诚实,同样令人敬佩。在画坛中,不乏那些急于求成、追求创新的年轻人,他们往往在未打牢基本功的情况下,就急于尝试各种新的画法和风格。然而,贾广健却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多年来一直按照这个方向不断深耕。他的画作,无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线条的勾勒,都透露出一种厚重与沉稳。这种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多年来不断积累、不断沉淀的结果。齐白石老先生一生画风未变,贾广健亦是如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艺术风格,不断加厚自己的艺术底蕴,这才得以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再次,是守正。在贾广健的文章中,他提到了新时代“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不仅是对当前艺术界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他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与提炼。守正,并非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这一点,在贾广健的画作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他的画作,既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和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元素和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历史感,又具有时代感。而“守正”这个词的源头,可追溯至西晋之初的卫恒所著的《四体书势》。卫恒在当时提出“守正”,旨在打击歪门邪道,弘扬正道。这一观点,对于当今画坛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创新泛滥、底线模糊的今天,守正显得尤为重要。贾广健提到守正创新,正是强调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非常正确的。

此外,贾广健的书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字,虽非专业书法家的水准,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厚重感。这得益于他多年来对书法的持续学习和不断实践。相比之下,我自己则常常因为追求速度而忽视了书法的内在韵味和美感。贾广健对书法的追求和执着,让我看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敬畏。

观看贾广健的展览后,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自己在画画时也需要更加认真和专注,不能急于求成。同时,我也要放慢速度,用心去感受每一笔每一画所带来的美感。我也期待自己能够在他的启发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像贾广健一样,坚守艺术正道,为中国的艺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鲁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对贾广健展览现象学的深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位深具代表性的学院派画家。学院派画家通常以其卓越的写生能力和造型能力著称,这得益于他们接受的严格而专业的艺术训练。贾广健无疑是将这些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艺术家。

首先,贾广健的写生能力和造型能力令人瞩目。他的作品中,无论是细腻入微的描绘,还是大气磅礴的构图,都显示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底。这种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他在学院中接受的严格训练。在学院派的教育体系中,写生和造型是基础上的基础,也是艺术家表达自我、展现创意的重要手段。贾广健在这方面的表现,无疑是他作为学院派画家的重要标志。

其次,贾广健的全能性也是他作为学院派画家的显著特点。在学院派的教育中,通常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造型和创作能力,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各个领域。贾广健不仅在这些领域都有所涉猎,而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花鸟画作品细腻生动,山水画作品气势恢宏,人物画作品则栩栩如生。这种全能性,不仅展示了他广泛的艺术兴趣和才华,也体现了他作为学院派画家的全面素养。

贾广健的作品中深深烙印着京津派的地域风格。尽管对于京津派的存在与否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地域的画家们在艺术上确实有着某些共性。贾广健的作品中,工写结合、色墨并重的特点尤为突出,这与京津派前辈如陈少梅、王雪涛等人的艺术风格一脉相承。他的工笔作品细腻入微,写意作品则挥洒自如,两者在他的作品中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他对色彩的运用也极具特色,鲜艳而明亮的色彩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也赋予了他作品以生动的气息。

贾广健的荷花主题作品,更是将他对生机的敏锐捕捉和独特理解展现得淋漓尽致。荷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象。贾广健的荷花画,并非简单地将荷花视为儒释道的意象,而是更注重表现荷花所蕴含的勃勃生机。在他的画作中,每一朵荷花都仿佛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这种对生机的表达,不仅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也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贾广健的荷花主题与中国哲学的母题“生”不谋而合。中国哲学强调生生不息、天地有大德曰生,而贾广健的花鸟画正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生动诠释。他的画作中,不仅展现了荷花的美丽与高雅,更传递了对大自然生机的敬畏与赞美。这种对生机的把握和表现,不仅让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涵,也让他的作品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更加易于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此外,贾广健的艺术之路也充满了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虽然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他并未因此而满足。相反,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不仅让他的艺术之路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他的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与魅力。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工笔到写意、从色彩到墨色的不断探索和尝试,这种尝试不仅让他的作品更加多样化,也让他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和独特。

贾广健的展览还向我们展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深厚学识和广泛兴趣。他的作品不仅涉及多个领域,而且每个领域都有深入地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这种学识和兴趣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不仅让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也让他在艺术界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贾广健的年龄和他的艺术成就之间的关系。尽管他已经步入了60岁的行列,但他的艺术之路仍然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期待。对于一位花鸟画家来说,60岁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的艺术经验和人生阅历已经为他积累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贾广健将继续保持着他的艺术热情和创造力,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和深刻的艺术体验。

何延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在探讨贾广健的艺术成就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两个核心议题:京津画派的概念与学院派的影响。这两个话题不仅是当前艺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也是理解贾广健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背景。

首先,关于京津画派,这一概念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显得尤为复杂。从传统字源学的角度来看,“派”意味着众流合成一股,如“茫茫九派流中国”。然而,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画派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原有的框架。陈传席老师曾主编的《论黄山诸画派文集》,便是对这一现象的回应。在关于京津画派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应将其视为该地区多种画派的集合,而非单一风格的代表。这种看法强调了地域内不同风格之间的关联与共存,尽管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上海的画派中,吴昌硕、程璋、赵云壑等人的风格各具特色,甚至存在保守与革新之间的对立。同样,京津地区也存在如金石派这样与主流风格格格不入的流派。因此,在认知这些画派时,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眼光,而应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地域性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接下来,我们转向学院派的影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布局有着严格的规划,美术学院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美术教育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学院派成为中国艺术界的一股重要力量。贾广健的艺术生涯便跨越了这两大系统:他既在学院派花鸟画中独树一帜,又在京津乃至全国的花鸟画领域中展现了独特的风格。

贾广健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他宽广的画路上。他没有局限于某一特定画法或风格,而是广泛汲取了工笔、写意、写实等多种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他的花鸟画作品往往打破了传统的工笔与写意界限,以立体的形态呈现,不以繁简论工写。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他的技法上,更体现在他对艺术的理解与追求上。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工艺美术的装饰构成与绘画艺术巧妙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在贾广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彩、淡彩、写实、写意、勾染、没骨等多种技法的融合。他在表现自然物象时,特别注重肌理的营造。例如,他用细线勾勒荷叶,既不能说他是写意,也不能说他是工笔,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他使用的纸张和笔墨也与众不同,他用手写纸和小笔制作肌理,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层次感和质感。这种对笔墨的自然追求,最终达到了写天地之自然的目的,让人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亲切感和愉悦。

此外,贾广健的作品还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真诚和叙事性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他出生在农村,对周边的自然景物和庄稼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经历使得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地透露出一种浓郁、质朴、天真的乡野气息。这种气息不是有意追求能够达到的,而是需要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那种经历当中才能体验到。他对前代一个重要画派——“常州派”也就是恽南田画派的资取,也是一种睿智的选择,恽派被尊为“写生正派”,虽细腻而了无刻意,贾广健正是承袭了他那种“淡然天真,无意为文,独存孤迥”的长处,才能在写生取境上异出常格。其作品既有禅宗所谓“渐积”式的深入描绘,又有“顿悟”式的灵机飞闪,水墨浑化,含滋蕴彩,营造出一个个富有生机物趣的感人瞬间。

贾广健画法的丰富多彩与他的学院背景密不可分。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在这种教学氛围下,他得以自由地探索和实践自己的艺术理念。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向善的氛围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对生命的讴歌和礼赞构成了他花鸟画以及山水写生风格的重要因素。

总之,贾广健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独特的个人风格上,更体现在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上。他的作品既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现代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刘墨(学者、艺术家):

在初次接触贾广健的作品时,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工笔与写意的传统分类上。然而,参观了他的展览后,我的视野豁然开朗,意识到他的画路之宽广远超我的预期。我更加细致地观察了他的书法,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文人气质与才情。确实,将贾广健先生置于京津画派这一宏大的文化脉络中进行考察是极为必要的,尽管关于京津画派是否成立、如何定义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

“派”这个字,从篆书的“永”字翻转而来,寓意着曲折流淌、源源不断。它代表着有源有流、绵延不绝的艺术传承。京津画派,无论是作为地区、风格、观念还是方法的指代,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其何时形成、由谁主导、包含哪些主要风格,都是值得我们深入考察的重点。

回顾京津画派的历史,我们可以提到溥心畬、湖社、刘奎龄、陈少梅、柳子谷、萧朗,一直到孙其峰等杰出艺术家。但同样重要的是,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培养的那一批艺术家,他们对京津画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贾广健的作品,一进入展厅就能感受到他的稳健与功底。他的工笔细腻入微,见功力;写意则挥洒自如,见性情。他能够在时代的大潮中注入传统的活元素,在传统样式中融入新的表现手法。这次展览的主题“墨有心香”取得恰到好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意味着贾广健先生的作品已经逐渐从视觉层面向内心层面转变。他的作品不再仅仅追求视觉的愉悦,而是更加注重情绪心性的流露。他从外向内探索,最终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找到了笔墨的安顿之处,扎下根来,从而生长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此外,这本画册的设计也颇具匠心,封面和封底都没有采用贾广健先生最擅长的工笔画或没骨画,而是选择了写意作品。这种设计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进一步凸显了贾广健先生在艺术上的多元探索与创新精神。

杨惠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观看的展览。贾广健是一位没有结壳的画家,尽管他是一位非常成熟的画家,并且少年成名,但在这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并未固守那些已为市场和学术圈所承认的风格和手法。相反,他持续不断地尝试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探索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贾广健的变革并非革命性的突变,而是一种渐进的、温和的改良。他始终在不停地思考和探索,这种变革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记得我初到天津时,责编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贾广健的,那时他还在天津美术学院的顶楼画室中创作,墙上挂着的是蓝色背景的《月是故乡明》,那是一幅典型的工笔画作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工笔画逐渐成了时代画坛的主流,天津画家在此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何家英老师是这一潮流的先驱,随后贾广健老师和刘泉义老师等人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共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画风。然而,贾广健并未固守原有的工笔风格,而是逐渐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方式,由工笔向没骨写意慢慢过渡。天津地域画风的影响在贾广健的作品中显而易见。我并非天津人,也未在天津求学,所以我的观察可能更为客观。天津画派是否成立的问题暂且不论,但天津地域性的画风,特别是天津花鸟画的地域性风格确实存在。从晚清张兆祥开始,那种工写兼备、色墨并重、雅俗共赏的画风一直延续至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天津的每一代画家。与此同时,传统绘画的影响和外来艺术的影响也在贾广健的作品中得到了鲜明地体现。我特别注意到,在小写意没骨画风的探索中,贾广健对于写意性的强调和色彩的变化尤为突出。中国传统工笔画一直强调原色并置,很少使用灰色。然而,随着近代以来西方色彩的运用和引入,灰色在工笔画中逐渐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灰色在贾广健的没骨花鸟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此外,写意性因素在他的没骨画中也体现得非常突出。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30年间贾广健的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不仅坚持写意花鸟的探索,还在山水写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他这个年纪和境界,他更多的是在尝试打破形式的界限、题材的界限和画科的界限,致力于追求笔墨本体和写意精神的探索。他在努力追求中国画最本质的东西,而不为画科、形式和题材所局限。这是一个成熟画家到达一定高度后,更上一层楼的必然选择。

作为多年的朋友,我一直非常关注贾广健这些年的进步,衷心祝愿他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路洪明(《中国书画报》社社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观看了贾广健在北京举办的展览后,我深感震撼,结合这次展览的作品,从他的教育理念和艺术理念两个方面分享一些个人体会。

首先,作为他的老部下,我在他担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的五年间与他接触颇多,也对他的教育和艺术理念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精品佳作,直观生动地反映出他的创作成果。然而,在这些作品背后,他的教育理念同样令人瞩目,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之中。贾广健是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受益者,同时也是这一体系的完善者和推动者。他接续了孙其峰、李鹤筹、张其翼、王颂馀、萧朗等前辈初创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在第二代、第三代教师群体实践的基础上,经他推动建设该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他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工作,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引进,再到借助外力外智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利用在北京工作期间积累的资源,更是将全国的资源和人脉引回了天津美术学院,为天津美术学院的教育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开阔的办学思路和理念对于天津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建设非常有帮助,也将对未来的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我再谈谈他的艺术理念。他的艺术创作与他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是一种以师法自然造化为前提的创造性传统。在展览中,我们看到展出作品丰富多样,这些作品并非为求不同的刻意为之,而是他深入生活和感受生活的结果。他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有些作品就是在现场写生时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创作而成的。有件鸡冠花的作品,就是他在天津美术学院校园现场写生创作的。还有在西双版纳写生的那些作品,都是他在自然中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创作的。这种笔墨是他心象的外化,因此使得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勃勃生机。观看这些作品,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贾广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的作品让我们眼前一亮,与其他展览截然不同。因为在这次展览中,他拿出了许多写生作品,向大家展示了中国画写生如何去发展。他用作品告诉我们,要发展中国画,既不能照抄自然,也不能关在画室里面创作,需要到自然中去发现新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自己独特面貌和心性情感,又能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佳作。

孙飞(天津美术学院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天津画院专职画家、理论研究室负责人):

作为贾广健老师20世纪90年代的老学生,我对他为人为艺相对比较了解。张庚曾在《国朝画征录》中评论恽寿平“斟酌古今、功参造化”,我想也可以用来概括贾广健老师的艺术理路。

贾广健老师的成长与学习深受京津地缘文化的影响。天津美术学院的花鸟画教学体系与旧京派画风有着紧密的历史渊源。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天津美术学院的早期中国画师资集中了京津两地许多传统派大家。在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及中国画改造时期,天津美术学院的国画教学却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保留了中国画自律,更重视中国画法式传承的传统。这种传统在贾广健老师身上得到了集成的体现,他非常重视对中国画自身语汇、法式的传承与研究。无论是董其昌,还是贡布里希,都曾指出了“图式—修正”对绘画的作用。绘画并不止于对客体事物的写实描摹,本体语言有着自身的文化逻辑,隐蔽着主体的思维认识。绘画当然应当从语言入手,从而把握艺术的本质,完成对自我的造就。

贾广健老师对历代艺术语言无论写意、工笔、没骨,直至书法,都做过完整的研究,使得他对中国绘画法式语言,有着系统的认识和理解。甚至这种认识和理解有种学究式的集成特征,显得很是与众不同。古人有联:“立志不随俗流转,决心学到古人难。”在今日特别强调“创新”“当代”的文化语境下,他的画却显得纯粹而正宗。其实“当代性”是一个时代的后置概念,无论阿甘本、本雅明和布莱希特都曾强调了自己与时代的“保持距离”的凝视,这种理性的“凝视”才是“当代性”之所在。从这一点上来讲,贾广健老师艺术这种静气,反而成为他的“当代性”之所在。

在斟酌古今之外,贾广健老师非常重视“功参造化”,强调写生对图式的修正。但他的写生方式与源于西学的写实不同,他的写生背后蕴藏着中国文化原理下的一种“观法”。他通过对画法的研循,将这种“观法”引入到对宋代绘画的观念认同之中,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修成次第,成为他为艺为人的修为凭持与准则。在这里,他深研古今“画法”、功参造化,在“即物穷理以至于命”中“安身立命”,将知与行融通于人生的“活法”,完成他自己气定神闲、心旷神怡的艺术与人生境界。

纵观这次展览作品,形式多样,语言丰富,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他在艺术上的发展历程和寻找自己的过程。特别是他最近的一些写意作品,我们发现他已经开始慢慢从对造化细致入微的体察,回归于对自己内心的自省。从中国文化看来,人的认识与觉悟,无非理学式的“即物”与心学式的“即心”。这种由物到心、从外到内的关注与转向,标志着贾广健老师在绘画生涯中又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老学生,我深深企盼贾广健老师在“耳顺”之后能够再入佳境,让艺术在他的笔下再放异彩。我深信,凭借他的才华和努力,他一定能够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贾广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名誉所长):

感谢各位先生的莅临,并借此机会与大家就我的花鸟画创作进行交流。我深感荣幸,并衷心感谢大家对我的肯定,尤其是那份沉甸甸的“期待”。这份期待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接下来,我想简要介绍一下展览的基本情况。这场展览已经是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的第28场了。由于之前京津之间的距离限制,我并未能全程观赏中国国家画院同道的每一场展览。不过,很巧的是,这次展览恰好是在我卸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之后举办的,对我来说是一次回顾和总结,我非常感谢中国国家画院给我这次宝贵的机会。

然而,由于展览筹备时间的紧迫,我们实际上只有两周的时间来筹备这场展览。在这两周里,我尽力对近十年来的作品进行了简单地梳理。这次展览的呈现主要是按照不同创作阶段将这些作品展陈出来,请大家品评。

在展览的前言中,我写了一句话:“人生六十载,问学求艺五十年。”我之所以说是50年,是因为我真正接触中国画的笔墨大约是从十几岁开始的。而今天展览的作品,从1992年到现在,差不多涵盖了30年的时间。之前的20年是我学习写意花鸟画的过程,其中大约有十年是我在绘画启蒙阶段的糊涂乱画。我从美校到天津美术学院本科学习的十年则是接受学院教育的基础阶段,我几乎把一生都交给了中国画的学习、创作、研究与教学。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充满了挑战和收获。

通过这次展览,我感到每一时期不同阶段还差一把火,如果有机会和时间再延伸一点,会更有一番境界。我并没有这样的时间。因此,我也感到有些遗憾。不过,大家的期待还是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刚才刘墨先生提到了画册封面作品,这是一幅大写意画,我分几次才完成它。这幅作品是一年以前画了几笔就放在那儿了,最近七八月份才把它完成,可能让我从这幅作品开始又开启一个新的阶段。

我希望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再去探索中国画的世界,这也是我对自己的期待,同时也是大家的期待。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来源:创研规划处